

經過多輪資本運作后,凱迪生態(000939.SZ)的清潔能源平臺模型初步形成。 “目前,我們已完成計劃注入生物質電廠資產交割。”11月11日,凱迪生態董事長李林芝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,從啟動轉型開始,這場資產注入計劃持續了長達兩年,公司控股股東陽光凱迪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陽光凱迪”)也借此完成了公司的生物質發電板塊的整體上市。 針對外界質疑凱迪生態的資金鏈緊張困境的猜測,李林芝也首度回應稱,“公司融資渠道通暢,今年的多輪融資計劃推出,主要是因為公司在嘗試金融產品創新。” 轉型清潔能源平臺 轉型做清潔能源平臺,是凱迪生態突圍的思路。 一位行業分析師坦言,在清潔能源領域,生物質發電屬于其中一個細分市場,而凱迪生態作為國內第一家摸索生物質發電領域的企業,前期商業模式不清晰,技術不穩定,更讓市場關注的是,此前大股東和上市公司之間的管理層交錯,關聯交易較多,給公司的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。 為徹底解決上述問題,凱迪生態啟動生物質發電資產整體上市計劃。 2014年11月,公司發布的重組方案稱,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,購買陽光凱迪、關聯方中盈長江國際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(下稱“中盈長江”)等合計15名交易對方持有的154家生物質發電、風電、水電及林地資產。 “目前這一工作基本全部完成。”李林芝說,公司下轄的生物質發電廠已達到111 家,其中已投產運營 35 家,在建24 家。 與之配套的是,公司還進行一次管理層的大換血,“集團將分管生物質發電的管理層有選擇性的下沉到上市公司。”李林芝回憶,控股股東和上市公司之間消除同業競爭,而凱迪生態也從單一的生物質發電為主的企業,轉型為一個清潔能源平臺。 200億巨額融資 要完成這場重組轉型,凱迪生態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撐。 從公司本身基本面來說,根據公司公布的財務數據,2012年起至今年9月,公司資產負債率分別為73.6%、73.95%、76.25%和74.46% ,對比同業韶能股份(000601,股吧)(000601.SZ)只有50%左右的資產負債率,凱迪生態明顯高于后者。 “不過當下專營生物質發電的企業,目前只有凱迪生態一家。”上述分析人士認為,目前,包括長青集團(002616,股吧)(002616.SZ)和韶能股份雖然也屬于這一概念下的企業,但其生物質發電占比相對較少,將負債率與上述企業對比,參考價值不算高,而與其他電力企業相比,凱迪生態的資產負債率還在可控范圍內。 轉型成功后,公司的規模效應給業績帶來一定利好。公司前三季度報告顯示,期內公司營收24.04億元,同比降幅12.22%,扣非后凈利潤2.21億元,扣非后凈利潤同比增幅達到64.78%。 從公司經營角度來看,公司也有加大融資的需求,“這一輪整體上市是要將87家生物質發電廠注入上市公司,其中有49家屬于未建電廠。”李林芝坦言,每家電廠投入自有資金約8000萬元,也就是說,這些電廠順利推進后,也還需要近40億元資金支持。 為此,生物質發電資產整體上市后,公司推出多輪融資計劃。據公司公開披露,凱迪生態通過多項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和計劃發行約近100億元,此外,公司還先后推出國民信托計劃,并與平安銀行(000001,股吧)北京分行合作,設立規模不超過60億元的生物質發電產業基金,據不完全統計,融資規模已達到將近200億元。 “事實上,公司的融資渠道通暢,銀行授信資金也很充分。”李林芝坦言,公司推出這些融資方式,更重要的目的是在合理范圍內,結合資本市場進行金融產品的創新,發揮產融結合和金融創新的效應。 不過,值得注意的是,生物質發電屬清潔能源的細分市場,隨著政策的引導,已吸引諸多資本和企業進入,后續行業競爭者還會增加。